首页>>学会学术>>服务创新

宁夏中药材产业亟待提质升级

来源:   发布于:2021-02-10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是百姓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借助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政策推动优势,宁夏持续助推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38个主栽品种被《中国药典》收录、重点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的31.1%,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六盘山黄芪、秦艽、海原小茴香、平罗菟丝子等已成为国内市场公认的道地药材,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也因此迎来良机。但由于种植规模小、品牌效益低、研发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原因,宁夏中药材资源优势无法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药材产业亟待提质升级。

  中药材产业惠及一方百姓 

  “隆德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是一个适宜种植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的好地方。”隆德县康复中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樊耀山从最早的贩卖药材到如今成立合作社,他对中药材有着深厚情感。2008年,深知家乡药材价值的樊耀山决定不再做东奔西跑的“药贩子”,他带着儿子樊鹏强流转120亩土地种植黄芪,“中药材种植成本高,市场波动大,我必须自己先摸索出经验,才能带动村里人跟我一起发展产业。”

  根据对市场行情的研判和评估,樊耀山及时调整中药材种植品种,流转土地面积增长至300亩,收入也从刚开始的一年几万元纯利润增长到了目前近30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开始找樊家父子咨询,跟着他们一起种植,形成了一条集中药材种植、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条,村民们靠种植中药材走上了致富路。

  正是看好中药材种植的高收益,越来越多像樊耀山一样的农户投入中药材种植、加工及销售行列。

  “中药材产业是宁夏具有资源优势和禀赋条件的产业,这项产业已经成为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宁夏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王玉富说。以同心县马高庄、田老庄、张家源、预旺、下马关为例,这些区域主要以银柴胡种植为主,为1.2万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药材收入达4800多万元,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约1/3;彭阳县城阳、孟塬、冯庄,农民纯收入的20%来自中药材;隆德县赵楼村43%的耕地用于种植黄芪,成为名副其实的“黄芪村”,55%的劳动力经营药材,占当地农民纯收入近50%。

  2018年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在盐池、彭阳、隆德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项目,建立黄芪、黄芩种苗繁育基地7个,面积1610亩;建立板蓝根、黄芩、芍药、红花等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4个,面积16509亩;建立中药材采种基地2259亩。从前旱地和盐碱地种植粮食产量低收入少,改种中药材后,亩纯收入提高到713元以上,黄芩双覆膜种植最高收入达1780元/亩,收益增加8倍至16倍,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明显。

  截至目前,宁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饮片加工能力达到500吨以上的有12家,中药材饮片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加工总产值约5亿元。西北药材、金太阳药业等10家中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产品近200多种,上药集团、香雪药业等国内有影响的企业纷纷来宁建厂。近年来,中药材产业每年能为我区万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企业、合作社通过与建档立卡户建立反租倒包或雇佣贫困户到基地打工等扶贫模式,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产业附加值低等痼疾待除 

  尽管坐拥丰富的药材资源,但宁夏中药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等特征明显,产业地域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尚未形成。记者在盐池县、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等中药材主产地采访时了解到,无论是中药材企业、合作社,还是种植户都有一致认识,目前宁夏中药材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宁夏中药材种植养殖大多是传统方式,现代化程度低。中药材大多以初级原材料进入市场,经济优势尚未形成。饮片加工、炮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仓储物流。”宁夏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王玉富说,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企业约200多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生产企业为数不多,全区80%的中药材产品以原材料或产地初加工为主。

  “因中药材种植没有门槛,一些合作社和种植户缺乏全程质量管理意识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丁锐说。

  与中药材打了20多年交道的樊耀山说出很多种植户的担心:一是药材生长周期长、成本高,不好种;二是缺乏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制约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虽然当地人都知道种中药材能赚钱,但很多人还是怕种出来的药材没人收,所以不敢种、不愿种。”他说。

  “农户发愁种出来的中药材没人收,而企业却发愁原材料量太少,这些都导致了宁夏中药材产业利用不足,潜能未完全发挥出来。”王玉富说。以盐池县的苦豆子和甘草为例,很多到盐池投资建厂的药材企业都是奔着盐池药材的名气去的,但这些药材企业需面对一个共同问题:由于种植规模小,所需苦豆子的三分之二靠外地采购,甘草采购也不尽如人意。因药品原材料供给不足,导致药材企业对一些订单不敢接也不能接。王玉富说,由于中药材产业不属于我区九大产业,各部门尚未形成合力。全区主营流通销售的企业占药企总数的15%,包括合作社在内85%的企业在做原料基地。专做流通贸易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流通渠道窄,缺少规范化仓储设施,缺少市场信息来源,难以拉动产业发展。

  目前宁夏缺少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及交易市场,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全区药材主要流向安徽亳州、甘肃陇西等中药材市场,高品质不能卖出高价格,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产业发展亟待提质升级 

  如何抓住自治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推进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只有从技术和政策上不断创新升级,中药材产业才能迸发新的生机。”生产苦豆子生物碱的宁夏都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创新发展,为苦豆子类生物碱提取分离技术和甘草提取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同类产品越来越多,生产独家产品才能盈利。”该公司负责人陈卫斌说,创新科研让都顺生物公司尝到甜头。与甘草打交道近20年,宁夏国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安学智一直致力于甘草种植、研发、深加工,如今已开发出化妆品、甘草调素片、甘草养生膏等一系列产品逐步推向市场。“世界甘草90%在中国,中国甘草90%在宁夏,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宁夏中药材产业在全国的影响不容小觑。”安学智说。

  “宁夏之所以有许多好的中药材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主要是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产业链不齐不强,没有形成品牌优势等原因。”对于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自治区政协委员杨玉洲提出建议,应加强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知名药企、知名中医药机构合作交流,建设药企生产基地,开展道地药材基地认证,把住生产、加工质量关,帮助“前端”人员完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体系,引导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结体,积极稳妥开发市场。加强窗口阵地建设,打造“中医博物馆”,在宣传中医药资源的同时,使其成为宣传宁夏中医药产业、道地药材的重要窗口,培训药农的重要阵地。

  “针对我区中药材人才短缺和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要加大对中药材研发的投入力度,主动加强和医药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自治区政协委员陈中伟、张雷建议,资金紧缺、无有效抵押、无法贷款等是制约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希望从政府层面长远考虑,建议银行设立专项资金及专项贴息贷款,帮助种植户及企业渡过难关、扩大再生产。

  近年来,一些企业和公司在六盘山区利用闲置土地资源进行了中药材的种植与研发,对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陈中伟、张雷建议,为了长远的规模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土地支持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大现有种植规模,起到标杆及引领作用,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再作贡献。

  今年1月16日,自治区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区将大力推动中药材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南部六盘山、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引黄灌溉区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带,对给一直坚守在宁夏中药材产业行业的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前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亟须通过顶层设计,带动药材企业与药材生产基地、药农之间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推动宁夏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中药材全产业链,让小药材真正长成大产业。

<p>专家指导种植黄芪。(资料图片)</p>

   专家指导种植黄芪。(资料图片) 

<p>工人在处理板蓝根。</p><p>本报记者 李锦 摄</p>

   工人在处理板蓝根。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摄 

<p>隆德黄芪种植基地。</p><p>(资料图片)</p>

   隆德黄芪种植基地。资料图片) 

<p>职工在挑拣黄芪饮片。          (资料图片)</p>

   职工在挑拣黄芪饮片。 (资料图片) 

  

  (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智慧 马照刚 实习生 龚依然 采访整理)

 







版权所有: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广场西路宁夏科协
宁ICP备17000876号-4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667号